1941年12月中旬,一艘日本水上飞机母舰停泊在菲律宾阿帕里港口内,美国潜艇“海狼”号悄无声息地驶来。距离目标3.5公里时,“海狼”号发射了四枚鱼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预期的爆炸没出现,日本舰船毫发无损!
“海狼”号艇长不敢相信刚刚发生的一幕,他并不甘心,调转潜艇离开港口,用艇尾鱼雷管又发射了四枚鱼雷。这次,他通过潜望镜观察结果,有一枚鱼雷似乎击中了那艘水上飞机母舰,但还是没有爆炸,没有火焰和浓烟。
“海狼”号潜艇
无独有偶。其后的圣诞节那天,美国“飞鱼”号潜艇,在菲律宾群岛以东的海域,发现了日军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驱逐舰,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潜艇第一次遭遇日本航母。
“飞鱼”号艇长用艇首鱼雷管发射了三枚鱼雷,接着立即将潜艇下潜到更深处,以免遭到敌舰反击,但这样做,就错失了用艇尾鱼雷管再次袭击的机会。然而,三枚鱼雷依旧一无所获,日本航母幸免于难。
“飞鱼”号潜艇
两艘潜艇共发射了11枚鱼雷,却没能击沉一艘日军舰船,其中10发根本没命中目标,美国潜艇部队的霉运才刚刚开始。
1941年12月一整月,美国亚洲舰队潜艇部队共发射了96枚鱼雷,结果仅仅击沉了三艘日本货船(通常一两枚鱼雷就能击沉一艘货船),命中率低到匪夷所思。美国潜艇部队带着耻辱和挫败,从菲律宾马尼拉基地撤离,阻击日本海军进攻的任务彻底失败。
错误的训练,保守的艇长
潜艇部队战绩惨不忍睹,原因是艇长艇员技能、经验不足,而且过于保守吗?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
战前和平时期,美国潜艇训练演习都不切实际。当时美军方认为反潜飞机、军舰和深水炸弹对潜艇构成致命威胁。潜艇要想生存,艇长们相信只能靠声呐装备探测,从深水发起攻击;任何采用潜望镜和浮出水面的攻击,以及在距离敌空军基地五百英里以内的海域浮出水面都是危险甚至灾难性的行为。然而太平洋战争的实践表明,这些假设都是杞人忧天。
对作战风险的夸大扭曲以及相应的训练,导致大多数艇长谨小慎微,凡事墨守陈规。和平时期,只有遵守“游戏规则”的艇长在才能获得升迁,敢于创新、有血性的年轻艇长出头无望。那个面对日军航母仅发射三枚鱼雷、就匆忙下令躲避的艇长是一个和平时期塑造出来的典型。战争爆发后的一年半之内,相当多此类的潜艇艇长因为“缺乏攻击性”被解职。
不靠谱的鱼雷
上述问题,只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潜艇战绩极差的次要因素,核心原因是当时潜艇的主要进攻武器——Mk 14型鱼雷。美军发现这种鱼雷要么提早爆炸,要么是哑弹,甚至会绕圈返回打中发射潜艇!
Mk 14型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