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采茶叶,蜂群突然袭击我,头上、背上、手臂、屁股等部位,被蜇伤10多处。”胡以香逃跑时,还摔伤了手掌,考虑到经济原因,胡以香没有去医院治疗,至今身上的蜇点肤色仍然发黑。
熊国光是胡以香的小叔子,他被蜇伤后10天左右,3处蜇点仍然明显红肿,并伴有发炎症状。熊国光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是被一只野蜂蜇伤的,而不是3只。“它们蜇人后,蜂刺不会像蜜蜂一样断掉,而是可以反复蜇人。”
▲村民熊国光身上的蜂伤。
据村民们介绍,两个蜂巢都被邻村的村民取走了。“但是,他们只取走了蜂巢,没有对野蜂进行灭杀。”村民们认为,这给当地住户带来安全隐患。
7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赶到冒鼓村事发地,发现越接近“大包上”,头顶的野蜂就越多。借助无人机飞到野蜂筑巢的树林上空,可以清楚看到一棵杉树的树梢被砍掉了,还有野蜂在树林上空飞舞。
村民透露,蜂巢原本就在树梢上,“摘蜂巢的人把坠落的蜂巢抬到一边,用灭害灵驱走野蜂,带走了蜂巢。”
▲野蜂筑巢的树梢被斩断。
就在王方书被蜇前,村民黄世聪带着小孙女在“大包上”附近也被野蜂攻击,幸好躲进了密匝匝的茶树林,才躲过一劫。
律师:摘蜂巢者应担责
据巡司镇中心卫生院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当地蜂伤、蛇伤患者明显增多。同时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每到秋季蜂蛹成熟之际,总有野蜂伤人的新闻见诸于报端。
去年10月12日,四川宜宾珙县68岁的余章芬老人在自家地里挖红苕时被野蜂袭击,不幸身亡。跟王方书一样,余章芬遇到的“杀人蜂”也被人用灭害灵摘走了蜂巢,大量野蜂“无家可归”。
▲受害人王方书伤口发黑。